第9章 羊肉的生产

§§§第一节肉羊的屠宰
一、肉羊屠宰前的准备和要求
(一)屠宰前严格检疫
要从保证消费者的健康角度考虑并符合畜禽卫生检验监督部门的要求,对屠宰的羊,进行严格的兽医卫生检验,特别是在进入屠宰场之前要对商品性屠宰的羊进行严格检疫,观看可视黏膜、精神状态、被毛、呼吸及走步姿态;听羊的叫声和咳嗽声;触摸羊体各部位,判断体温高低;观察口、鼻、眼有无过多分泌物;摸体表淋巴结大小,保证无各种传染疾病。然后再屠宰。
(二)病羊的处理
应根据疾病性质、病势轻重以及有无隔离条件等,对屠宰前检出的病羊进行正确的处理。
1.禁宰
对于经检查确诊为炭疽病、狂犬病、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等恶性传染病的养殖,采取不放血扑杀法。病尸只能工业用或销毁,不得食用,立即对同群羊只测温,在指定地点对体温正常者认真检验,并进行急宰;不正常者予以隔离观察,确认为非恶性传染病方可屠宰。
2.急宰
应立即将确诊为不妨碍食品卫生的,一般疾病或一般传染病但有死亡危险的羊只进行屠宰。凡疑似或确诊为口蹄疫的羊及同群羊,患布氏杆菌病、结核病、乳房炎或其他疾病及普通病的羊只均需进行急宰,宰后彻底对场地和皮张进行消毒。
3.缓宰
确诊为一般传染病并有治愈希望的羊,或疑似传染病患羊而未确诊者应予以缓宰,但应由隔离条件和消毒设备决定。
(三)屠宰前的准备
羊在屠宰前应停止喂食,一般最适宜的断食时间为12~24小时。断食期间要给以充足的清洁饮水,但应在宰前2~4小时停止喂水。断食能使消化道的污物减少,既便于清理内脏,又有利于充分放血。让羊在断食期间充分休息,禁止棍棒殴打或用力抓羊的皮肤,避免其惊慌。喂水能湿润肌肤,使皮与皮下脂肪之间组织松软,便于剥皮。
二、屠宰的工艺流程
(一)击晕
为了防止因恐怖和痛苦刺激而造成血液剧烈地流集于肌肉内而致使放血不完全,以保证肉的品质,机械屠宰通常都会采用电麻将羊击晕。羊的麻电器与猪的手持式麻电器相似,前端形如镰刀状为鼻电极,后端为脑电极。麻电时,手持麻电器将前端扣在羊的鼻唇部,后端按在耳眼之间的延脑区即可。手工屠宰法提升吊挂后直接刺杀,通常并不进行击晕过程。
(二)刺杀放血
经过活体检查合格的羊便可进行屠宰。屠宰羊只有三种方法,目前我国通常采用大抹脖冶的方法屠宰羊。
1.大抹脖
此法除机械化、半机械化屠宰场外,我国广大农村牧区宰杀绵、山羊,也广泛采用。屠宰时将羊只挂到吊轨上,或固定在屠宰用的木凳或木板上,用屠宰刀在下颌角附近割断颈动脉,并顺下颌将下部切开充分放血。简便易行,但影响皮张完整。
2.胸腔放血
先捆住羊的前两肢和一后肢,羊的另一后肢以人腿压住,从羊第3、4根肋骨的腹中线处用尖刀划开一个刀口。将手伸入胸腔,用手指折断背动脉,血液流至胸腔。
3.纵向放血
为了避免血液污染皮毛,在羊的颈部将皮肤切开,切口长8~12厘米,然后把刀从切口伸入并向右偏,以将气管、血管挑断,但食管不能切断,让血液流入容器内。
宰杀时一定要做好对羊的保定,不要使羊只受到惊恐或过分的挣扎,以免影响放血效果。为了防止血液污染皮毛,放血时要将羊头稍向下倾斜,当流干净血以后要马上进行剥皮。
(三)剥皮
剥皮要在放完血之后,趁羊屠体还有一定的体温时立即进行。
剥皮的方法是将羊四肢朝上仰置于剥皮架上,用尖刀将皮层沿腹中线挑开,沿前胸部中线向前挑至嘴角,向后经过肛门挑至尾尖,再从两前肢和两后肢内侧,垂直于腹中线向前后肢各挑开两条横线,前肢到腕节,后肢至飞节。接着开始剥尾部皮肤,因为尾部皮肤薄,脂肪多,为了避免影响皮张完整,剥皮时要特别小心。胸部皮肤紧贴肌肉,皮下脂肪更少,在剥皮时要一点一点地用刀剥离,直至剥离干净。剥皮时,先用刀沿着挑开的皮层向内剥开5~10厘米,然后用拳揣法剥皮。采用半机械化剥皮时,可把羊倒挂在横式架上,然后由尾方向用力向下撕剥羊皮,所剥下的羊皮是整张的而且应带有四个蹄子。用大抹脖冶法屠宰时,可一次性完成放血、剥皮过程,但容易使皮毛发生污染。采用机械化剥皮时,是将羊倒挂在轨道滑轮钩上,按上述方法剥。
力求剥下来的皮板上不带肉脂。剥下的羊皮毛面向下,平整铺在地面上晾干。
(四)剖腹摘取内脏
羊皮剥完后,接着去头和去蹄。去头是从枕环关节和第一颈椎间切断,去蹄,后肢是胫骨以下切断,前肢是从桡骨以下切断。然后将屠体倒起来,用吊钩在已固定好的横杆上挂好,进行剖腹(开膛)摘取内脏。剖腹时,先将腹部刀口延到15~20厘米,瘤胃随即涌出,稍加剥离食管,将其打一个结扣,然后用力从胸腔取出。随后取出胃、肠、食管、膀胱等,再划开横膈肌。将心脏、肝脏、肺脏、气管取出,一般将肾脏留在胴体上,不进行剥离。通常要直接用手摘取内脏,必须用刀时,下刀要轻巧,不能把胃、肠、胆囊等划破,以免污染肉体。最后将阴茎、睾丸和乳房等用刀剥去。
§§§第二节肉羊胴体分割
肉羊的胴体分为大羊肉、羔羊肉和肥羔肉。羔羊肉是指宰杀不满周岁的羊的肉,其中把屠宰的4~6月龄羊的肉,称为肥羔肉,大羊肉是指宰杀周岁以上羊的肉。肥羔肉因品质细微、汁多、易于烹饪,深受欢迎,养羊发达国家羊肉以肥羔肉为主。
一、胴体品质
品种、年龄、性别、营养水平和屠宰季节等因素都会对胴体的品质产生影响。对胴体的品质要求,则随人们的习惯和爱好各有差异,一般可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肌肉丰满、柔嫩
胴体中肌肉的百分率高,骨的百分率低,则出肉率高。肌肉丰满,脂肪适中,只有当年羔羊的肥羔肉最好。因为肌肉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就是幼龄时期,若想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就可以在此时采用高营养水平饲养,令其生长强度最大的部位得到充分发育。例如:用低营养水平喂大的羔羊,则腿高、颈长、体窄而瘦、缺少脂肪、后腿和腰部肌肉特别不发达,肉的品质差;而用高营养水平喂大的羔羊,腿短、躯干宽而深,在9周龄和14周龄时已有很厚的皮下脂肪,这是早熟肉用种绵羊的特征。
(二)肉块紧凑、美观
消费者需要小而紧凑、重量不大的肉块,切割容易,适合多种菜谱的配制。骨骼尽量短而细,使肌肉显得丰满,烹调时可以切成鲜嫩的肉片。倘若骨骼长而粗、肌肉薄而脂肪少,则烹饪后显得干枯。
(三)脂肪匀称、适中
肌肉间脂肪和皮下脂肪的比例要高。在胴体的整个表面均匀地分布着皮下脂肪。因为,羊在不同年龄时脂肪的贮积速度不同,一般按照下列次序排列:花油-板油-肌肉间脂肪-皮下脂肪。上等品质肥羔的胴体上,必须覆盖着一层最低限度的皮下脂肪。按此规律,要获得满意的皮下脂肪,可在宰前一个时期给予高营养水平饲养。脂肪的含量应该中等,以肉在贮藏、运输和烹调时不过于干燥为宜。
(四)绵羊肉的规格标准
可将绵羊肉分为羔羊肉和大羊肉,前者是指不满1岁的羊,后者指周岁以上的羊。4~6月龄羊生产的肉称为肥羔肉。我国把绵羊肌体分为四级。
一级:骨不外露,肌肉发育最佳,全身充满脂肪,在肩胛骨上附有柔软的脂肪层。
二级:骨不外露,肌肉发育良好,全身充满脂肪,肩胛骨稍突起,脊椎上附有肌肉。
三级:仅脊椎、肋骨外露,肌肉不甚发达,并附有细条的脂肪层,在臀部、骨盆部有瘦肉。
四级:骨骼明显外露,肌肉不发达,体腔上部有脂肪层。
二、胴体分割
结合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根据羊胴体各部位肌肉组织结构的特点,为了便于保管和运输,可将羊的胴体进行分割。
常见的分割法把胴体分为六块。
后腿肉:从最后腰椎处横切下的后腿部分。
腰肉:从最后腰椎处至最后一对肋骨间横切、去掉胸下肉。
肋肉:从最后一对肋骨间至第4与第3对肋骨间横切,去掉胸下肉。
肩胛肉:从肩胛骨前缘至第4对肋骨去掉颈肉和胸下肉。
胸下肉:从肩端到胸骨,以及腹下无肋骨部分,包括前腿腕骨以上部分。
颈肉:从最后颈椎与第1块胸椎间切开的整个颈部。
不同的分割肉其食用价值、食用方法和价格都有很大的区别。
一般,最好的是约占胴体的50%以上的后腿肉和腰肉。按商品肉分级,腰肉、肋肉、后腿肉和肩胛肉属于一等肉,属于二等肉的是颈部、胸部和腹肉。
三、我国羊肉的分级标准
(一)大羊肉胴体的分级标准
胴体级别胴体重(千克)背部脂肪厚度(厘米)其他一级25~300.8~1.2脂肪含量适中
二级21~230.5~1.0
三级17~190.3~0.8
凡不符合三级要求的均列为级外胴体。
(二)羔羊肉胴体分级标准
胴体级别胴体重(千克)背部脂肪厚度(厘米)
一级20~220.5~0.8
二级17~190.5左右
三级15~170.3以上
(三)肥羔羊肉胴体分级标准
胴体级别胴体重(千克)肉质及脂肪含量
一级17~19肉质好,脂肪含量适中
二级15~17肉质好,脂肪含量适中
三级13~15肉质中等,脂肪含量略差
凡不符合三级要求的均列为级外胴体。
绵羊的胴体品质要比山羊好,山羊胴体皮下脂肪的覆盖面不多,大理石纹甚微,在相同饲养下的同龄羊所产的肉膻味要比绵羊较重一些。脂肪主要在体腔器周围(肾及肠胃),分布不均,肌间沉积少,因此,烹饪难度大,口感也不及绵羊肉。但也正因其脂肪含量低、肉含水量高且瘦肉多,而受到部分消费者的欢迎。
§§§第三节羊肉肉质评定指标及营养成分
一、羊肉的物理性状
羊肉的物理性状包括肉的颜色、嫩度、失水性、氢离子浓度(pH)、气味(膻味)和熟肉性等。
(一)肉的颜色
羊的骨肉与脂肪组织的颜色决定了羊肉的颜色,同时羊肉的颜色又因年龄、性别、肥度和宰前状态的不同而异,也跟放血的完全与否、冷却、冻结等加工工艺有关。就绵羊而言,老母绵羊的肉呈暗红色,羔羊肉呈淡灰红色,成年羊的肉呈鲜红或红色。
因为在肌肉中含有呈红色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所以羊肉正常的颜色是红色。即使在宰杀羊只之后进行充分放血,仍会在微细的毛细血管中有少量的血液残留。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对肉的颜色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肉的颜色是由血红蛋白的色泽所决定,肉的色泽越红肌红蛋白越多。肌红蛋白在肌肉中的数量与品种和年龄有关。成年公羊和母羊肉中可高达12~13毫克/克;羔羊肉为3~8毫克/克。
如果肉中有较高含量的肌红蛋白,肉色就会发暗。含铁少和高营养水平的饲料所喂养的羊,因为肌红蛋白在肌肉中的含量少,肌肉色泽就会比较淡。如果将剥离后的羊肉在空气中放置一定时间,其肉就会从暗红色变成褐色或鲜红色。肌肉颜色的变化通常都是因为肌红蛋白分子被氧化造成的。将羊肉冷却、冻结或经过长期贮藏,其颜色也会发生变化,这是空气中的氧对肌红蛋白作用的缘故。 羊肉颜色的测定方法,有仪器测定法和目测法两种,通常主要用到的还是目测。在胴体分割后,目测腰肌、肋肌及后腿肌的色泽。
最好是在白天正常的室外光下进行,不能在暗光处观察,也不能在阳光直射下观察。另一种是根据肌肉颜色对光的反射强弱设计的仪器来测定。
(二)羊肉嫩度
煮熟的肉入口后在咀嚼时对碎裂的抵抗力称为羊肉的嫩度,常指加工肉或煮熟的肉或加工烹饪成其他制品的肉多汁、柔软和易于被嚼烂的程度。在肉被咀嚼的过程中不易嚼烂的程度称为肉的韧度,它与嫩度正好相反。前者是受消费者欢迎的重要品质指标,后者是不受欢迎的指标。品种、性别、年龄、肌肉的组织学结构(即肌纤维的直径)及宰杀后的成熟作用和冷冻方法等因素都容易对羊肉嫩度产生影响。如羔羊肉或肥羔肉,由于肌纤维的纤维细,含水分多,结缔组织少,所以其肉质就显得比老龄羊的肉细嫩。
在对羊肉进行加工加热处理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加工条件,有时会降低肉的嫩度,有时则可提高肉的嫩度,这是因为在加热过程中肌肉组织发生了化学或物理的变化的缘故。根据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在煮肉时肌肉会在水沸腾以后收缩变硬,这时如果将用小火焖煮,且时间稍微长一点,煮熟的肉就比较容易烂,而且易咀嚼。
研究表明,肉的嫩度跟宰杀羊后分割胴体的时间、胴体温度有密切关系。通常羊宰杀后胴体剔骨(分割)有两种方式,一种称为热剔骨,是立即将宰杀后的胴体进行剔骨(分割);另一种称为冷剔骨,是将胴体冷却到-7摄氏度时再进行剔骨(分割)。用冷剔骨法时,为了避免肌肉发生强烈收缩而降低肉的嫩度,不要使胴体的温度迅速下降。所以,要求宰杀后的羊,在10小时之内,胴体温度不低于8摄氏度。
羊肉的嫩度实际上还与肌纤维的直径有密切关系,肌纤维细,烹调后口感细嫩。嫩度是反映肌肉蛋白质结构特性及其在物理和化学的作用下发生的变性、凝集和水解程度,也是衡量肉品质的重要指标。
测定羊肉嫩度(又叫剪切值)主要是利用仪器来进行,也就是客观评定法。目前,通常采用肌肉嫩度计即C-LM型肌肉嫩度计,以千克为单位表示。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肉羊组的研究结果,羊肉的嫩度(或剪切值),无角道塞特公羊同小尾寒羊母羊杂交的杂一代公羊相应为5.23千克和8.06千克;小尾寒羊母羊同德国肉用美利奴公羊杂交的杂一代公羊背最长肌为4.03千克,股二头肌为4.23千克。剪切值愈小,表明肌肉愈嫩。如果没有肌肉嫩度计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口感品尝来判定,其方法是取500克后腿或腰部肌肉放入锅内蒸60分钟,将其取出后切成薄片,放在盘中,任意添加佐料,感觉咀嚼碎裂的程度,不易碎裂表明粗硬,易碎裂则嫩。
(三)羊肉的pH
反映羊宰杀后肌糖原酵解速度和强度的最重要指标就是肌肉pH。活的家畜肌肉pH范围在7.1~7.3,呈中性。宰杀放血以后经1小时,可使肌肉pH下降到6.2~6.4,呈微酸性,肌肉pH在放置24小时后为5.6~6.0。之所以宰杀后的羊肉pH会降低,是因为在肌肉组织中存在糖酵解酶,使糖原转化分解所致。
肉的风味直接受羊肉pH影响,由此可以对鲜肉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如肉的成熟或后熟、肌肉中细菌的生长情况等。当肉慢慢腐败时,其pH从酸性到碱性,即健康新鲜肉的pH为5.7~6.2,可疑新鲜肉为6.3~6.6,6.7以上属于不新鲜的肉。测定肌肉pH的合适时间,一般在牲畜宰杀后45分钟,宰杀后24小时测定为最终pH。
测定鲜肉pH的方法较多,有pH电表仪,石蕊试纸法、酸度计、EA-940可扩展离子分析仪等。在左侧(软半)胴体最后胸椎处的背最长肌处测定,把酸度计直接插入肉样,应不低于1厘米的插入深度。
(四)熟肉率
熟肉率是测定肌肉在烹饪过程中的保水情况。熟肉率越高,肌肉在烹饪过程中的系水力就越高(孙玉民,1993)。受热后的肌肉,其组织成分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主要是在受热过程中蛋白质变性凝固并失去水分的程度,这是消费者十分关心的一个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实用指标。采用常规方法,取500~1000克硬半(右半)胴体腿肌肉(W1),然后将其放在盛有沸水的铝锅蒸屉上,加盖后蒸60分钟,然后将蒸肉的肉样取出,在室内无风阴凉处用铁丝钩挂置,静置(冷却)30分钟,再称重蒸熟后的肉(W2)。
计算公式:
熟肉率=W1/W2100%
式中W1---蒸前肉样重(克);W2---蒸后肉样重(克)。
(五)肉的成熟
如直接对屠宰后几小时内的鲜羊肉进行烹饪加工,会对羊肉的风味和口感产生影响,表现为肉质粗韧,肉味不佳,肉汤浑浊。因此,通常烹饪用的鲜羊肉都是经过后熟处理(排酸处理)的。一般的方法是在0~4摄氏度的室内或冷藏库中将屠宰后的胴体静置一段时间(0摄氏度下放置2天,1~4摄氏度放置7~8天),在肌肉组织糖酵解酶的作用下,达到使羊肉成熟的目的。这个过程在畜产品加工工艺上也称作排酸。烹饪成熟后的羊肉,肉汤透明,汁多味美,易于消化。在成熟处理时,必须严格控制相对湿度(85%~87%)和温度,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六)羊肉的气(膻)味
广大消费者十分重视的羊肉的气(膻)味,同时这也是羊肉的质量指标之一。因为我国北方农牧结合区的城乡居民或广大牧区的牧民,长期以来有喜食羊肉的习惯,因此他们习惯了羊肉的膻味。
但在江南一带的城乡居民和农民就不尽然,很多人并不习惯吃羊肉,对羊肉的膻味就更不习惯。羊肉中所存在特殊挥发性脂肪酸(可溶性类脂物)决定了羊肉的膻味。羊肉的气味来源于:
1.生理的
就是羊本身特有的气味,这种气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膻味。绵羊肉比山羊肉的膻味要稍微轻一些。年龄、性别、去势不去势都会对膻味产生影响。通常母羊比公羊气味轻(尤其是公山羊气味更重),年幼的比年老的气味轻,去势的比未去势的气味轻。
2.喂异味的饲草
如育肥羊期间,喂给羊草木樨、沙打旺等有异味的草,其肉就有异(苦)味。
3.屠宰前给羊注射或口服某种药物
如注射樟脑,就会使羊肉带有异味。
还有其他因素使羊肉产生异味。
煮沸品尝是对羊肉气(膻)味的最简便的鉴别方法。可取500~1000克硬半(右半)前腿肉,放在铝锅里蒸60分钟,取出切成薄片,放入盘中,不加任何佐料(原味),凭咀嚼感觉来判断气(膻)味的浓淡程度。
二、羊肉的营养成分
羊的主要生产产品就是羊肉。近些年来羊肉产量在整个肉类产量中的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并且羊肉已成为我国人民膳食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羊肉的营养成分:羊肉含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分等。品种、性别、季节、饲料等不同,上述成分也有所不同。此外,同一胴体的不同部位其组成也不一样,在贮藏过程中受酶等因素的作用而使胴体发生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其组成也会发生变化。
山羊肌肉营养成分中水分含量要比绵羊高,蛋白质含量山羊比绵羊高,脂肪含量绵羊比山羊高,灰分含量山羊比绵羊高。表明就营养价值来说,山羊肉比绵羊肉更有优势。同时也看到经育肥后的绵羊易沉积脂肪。
羊肉的蛋白质含量略高于猪肉,但比牛肉低,脂肪和热能含量低于猪肉,高于牛肉。氨基酸中的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丝氨酸含量比牛肉、猪肉和鸡肉都要高,所含核黄素和硫胺素也较其他肉类多。
另外,羊肉中胆固醇含量很低,每100克肉中,绵羊含70毫克,山羊含60毫克,大牛肉含106毫克,犊牛肉含140毫克,所以羊肉更具保健性。
三、影响羊肉品质的因素
(一)年龄和体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畜的体重不断增加,一直到成年。因此,体重与年龄这两个因素的关系比较密切。不同品种绵羊、山羊的年龄和体重的变异范围很大。通常绵羊胴体中脂肪的比例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年龄对羊肉的嫩度有很大影响,但从羔羊到周岁年龄内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因此,随着年龄增长,肌肉组织中肌纤维显著变硬,脂肪减少而使胴体的品质降低。羊肉的嫩度在不同年龄的羊之间差异很明显,年龄较大的绵羊肉嫩度就差一些。在冷冻后,皮下脂肪覆盖厚的胴体比皮下脂肪薄的胴体不容易变老。
家畜屠宰放血后,通电进行刺激,可使肉的嫩度增加。
(二)营养和饲料
营养问题实际上是由饲料和气候所决定的。在对同龄羊进行比较时,日粮成分和营养水平对胴体成分的差异有很大影响。但是营养水平和日粮成分对胴体重相同的个体没有太大影响。有人认为相同品种和性别的个体胴体组成决定于体重,实际上是决定于营养状况。在饲料中适当增加蛋白质,改变饲料成分,就能使体内的脂肪沉积量增加,改善肉的品质。
因此,营养对胴体品质的影响,主要是饲喂量及次数、日粮的营养水平和羊的发育阶段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品种
多年来,在生产羊肉时,国外已摸索出一些规律与经验。如父本为小型的南丘羊时,后代胴体较肥,如果和萨福克羊作父本的胴体比较,其脂肪比例要高3%~6%。因此,在体重较小时,南丘羊的杂种羔羊早期屠宰胴体品质较好。如果等到体重太大再屠宰,宰后的胴体就会过肥。如果在南丘羊和萨福克羊的杂种后代同一体重时屠宰,那么南丘羊的后代就较肥。新西兰原来用南丘羊生产肥羔,由于其胴体太肥,所以后来改为萨福克作父本。
在胴体重量相同的南丘羊杂种与萨福克羊和罗姆尼羊杂种对比,其骨重所占比例小。
不同品种之间羊肉适口性没有明显差异。但半细毛羊或粗毛品种的嫩度要比细毛羊的胴体稍好。细毛羊的肉有较大膻味。
(四)去势与不去势
我国生产羊肉一般还是用淘汰老残母羊或羯羊的传统方式。很少直接用公羊育肥来生产羊肉。其他不少国家,一般会采取将以产肉为目的公羊进行阉割后育肥的传统方式。但欧洲的一些国家在近些年来,提倡将不去势(阉割)小公畜直接育肥的方法,在某些国家肉品供应中这种公畜肉占较大比重,例如每年瑞典屠宰的肉牛中公牛肉占58%。
1.生长速度
一些研究报道,公羊和阉羊进行比较,具有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多、生长速度快等特点。这些特点是由于受到睾丸激素、特别是睾酮的刺激所致。研究表明,在饲养管理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平均日增重公绵羊为230克,而阉羊为200克。公羊比阉羊的饲料转化效率要高12%~15%,比母羊高13%左右。
2.胴体特性
研究认为,虽然公羊没有阉羊的屠宰率高,但其肌肉切块产量和瘦肉率较高。据试验测定,阉羊平均屠宰率为51.3%,脂肪厚度为6.9毫米;而公绵羊平均屠宰率为49.46%,脂肪厚度为5.2毫米。研究还认为公羊、阉羊瘦肉分布情况也与雄激素有关。
3.肉品香味
公羊肉柔软,比阉羊的嫩度小,相同年龄的公羊和阉羊肉的食用特性也无差异,无芳香性的差别。其肉的多汁性和肉味差别很小。
消费者主要从肉的嫩度和味道(膻味)的浓度考虑,来对羊肉进行评价。

相关推荐

第9章 羊肉的生产

§§§第一节肉羊的屠宰一、肉羊屠宰前的准备和要求(一)屠宰前严格检疫要从保证消费者的健康角度考虑并符合畜禽卫生检验监督部门的要求,对屠宰的羊,进行严格的兽医卫生 …

第8章 肉羊常见疾病与防治

§§§第一节羊舍卫生为了减少病原微生物滋生和传播的机会,净化周围环境,要保持羊的圈舍的清洁、干燥;做到及时清除粪便及污物,并将其堆积发酵;饲草、饲料要保持新鲜, …

第7章 肉羊的育肥技术

§§§第一节育肥前的准备肉羊育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要想获得满意的育肥效果,在生产实践中,必须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特点和育肥者自身的具体情况以及 …

第6章 肉羊的繁育技术

§§§第一节羊的繁殖生理一、性成熟性器官已发育完全、睾丸(卵巢)和性腺中开始产生健壮的性细胞和分泌激素的时期称为性成熟。这一时期,母羊出现发情现象,如果令其交配 …

分享到朋友圈

第9章 羊肉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