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醚菌酯都有什么区别?

说到杀菌剂,不得不提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也许很多人对甲氧基丙烯酸酯不太了解,但说到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讲述这些“菌酯”的有什么不同。

都叫“菌酯”效果有何不同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因其分子内含基团的不同分别起了不同的名字。

巴斯夫公司第一个将醚菌酯(别名翠贝)推向市场。

随后不久先正达推出了嘧菌酯,也就是阿米西达。

阿米西达上市之后在杀菌剂界呼风唤雨,其他公司也想尽各种办法跟进,推出了很多“菌酯”,但嘧菌酯是将活性、成本等因素完美平衡的产品,性价比相对最高,再后来巴斯夫又开发了吡唑醚菌酯(别名凯润),势头也很猛。

 

杀菌剂按作用机理可分为保护性、铲除性和内吸性3种。


这3个化合物都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的作用,最大的区别在于醚菌酯较其他两个移动性差一些,吡唑醚菌酯较前两个活性高一些,嘧菌酯渗透性更强一些。如果这3个杀菌剂同一天开发出来,那大家对它们的认识绝对不像今天这样非要分出个高低,因为他们真的差不多。之所以有人说醚菌酯这两年效果不太好,是因为醚菌酯开发较早,抗性也起来了。

吡唑醚菌酯是较新的化合物,抗性较低,活性最高。就前期防效来说,嘧菌酯和醚菌酯半斤八两,后期治疗作用也都平分秋色,由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良好的内吸移动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两者更好用。


但是如果把醚菌酯喷雾用水量加大,喷得均匀些,效果也差不到哪儿去。


药效好 也不能长期单一用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就是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甲氧基丙烯酸酯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强烈抑制病菌孢子萌发。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来说说怎样用才最好。

首先,这类杀菌剂最好在孢子萌发前使用,虽然这不现实,没看到病斑的时候没人会打药。

其次,如果发病了,使用这类杀菌剂的最重要效果是防止病菌菌丝生长,防止游离在空气中的孢子二次浸染,而不是直接快速杀灭病菌。 

第三,一季用3次;别指望单独用它杀菌,最好配着其他杀菌剂使用或者使用复配剂。

成也渗透 败也渗透

3种杀菌剂的强渗透性。

尤其嘧菌酯会明确说明不要与有机硅和乳油混用。有机硅和乳油会增加这种药害的风险,并不代表就一定会产生药害。

吡唑醚菌酯比较神奇,出现药害的几率不大。

嘧菌酯在嘎啦苹果上会造成药害,嘧菌酯+乳油在上海青上会造成药害。

强大的渗透性让这类杀菌剂能很好地与叶片表面亲和,大大提升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但也对个别产品的安全性和用法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嘧菌酯

杀菌谱很广,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中的大部分病原菌有效。

防治对象主要有番茄早疫病、晚疫病和叶霉病,黄瓜霜霉病、白粉病、黑星病和蔓枯病,辣椒炭疽病和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葡萄霜霉病、白腐病和黑痘病,柑橘炭疽病和疮痂病,西瓜炭疽病,丝瓜霜霉病、冬瓜霜霉病和炭疽病,荔枝霜疫霉病,香蕉叶斑病,芒果炭疽病,大豆锈病,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等。

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醚菌酯都有什么区别?

醚菌酯

杀菌谱不如嘧菌酯广,但对白粉病等特效。防治对象主要有黄瓜、草莓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和锈病,苹果白粉病、斑点落叶病和黑星病,梨树黑星病,番茄早疫病,葡萄霜霉病和香蕉叶斑病等。

吡唑醚菌酯

相对抑菌活性最强,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子囊菌类、担子菌类、半知菌类及卵菌类等植物病原菌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真菌性病害。

吡唑醚菌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可改善作物生理机能,增强作物抗逆性。

登记的主要防治对象有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白菜、西瓜、茶树、芒果和香蕉炭疽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和轴腐病,草坪褐斑病,玉米大斑病和植物健康作用等。


使用要注意抗性风险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均属高等抗性风险,且彼此间具有交互抗性(即使用嘧菌酯、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其中任何一种,均会同时对3种杀菌剂都产生抗性),长期连续使用,病原菌的抗药性会迅速上升,这也就是近些年普遍反映嘧菌酯、醚菌酯对病害防治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此每季使用不应超过3~4次,应该和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如三唑类等)轮换交替使用。

相关推荐

柑橘溃疡病什么时候防治最好

说到柑桔溃疡病,果农们肯定不会陌生。柑桔得了溃疡病,没办法根治,条件成熟必然发作,而且容易传染。更可恶的是,病果会形成难看的病斑,让柑桔丑到不值钱!因此,柑桔溃 …

分享到朋友圈

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醚菌酯都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