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细菌性疾病

金鱼的疾病中,以细菌性疾病的种类最多,危害最大,在此介绍一些较常见的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黄杆菌、柱状曲桡杆菌。

【症状】

①呼吸急促。

②鱼体发黑,失去光泽,头部呈乌黑状。

③揭开鳃盖可见鳃部黏液过多,鳃的末端有腐烂缺损,鳃部常挂有淤泥。

④病情严重时鳃盖“开天窗”,即鳃盖上的皮肤受破坏造成鳃盖中部透明。

⑤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的柱状曲桡杆菌。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细菌性烂鳃病患鱼鳃部

细菌性烂鳃与寄生虫性烂鳃、病毒性烂鳃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鳃部挂有淤泥。

【流行特征】主要发生在生产季节,春夏季最为常见,因此危害较大。几乎所有鱼类都有发生此病的可能,影响面广。该病有一定的传染性,一旦发生就不会是个别现象,容易在水质差或过肥、经常缺氧的水体发生。

【预防措施】预防细菌性烂鳃病的关键是水质调控。水泥池要求水体清澈,基本没有悬浮物。

①配置功率适当的高效过滤装置,使水体内非离子氨、亚硝酸盐都控制在0.01毫克/升以下。

②保持水体内充足的溶解氧。

③控制适当的放养密度。

④春夏季每半个月泼洒药物杀1次菌,常用药物和终浓度是:漂白粉1克/米3、二氧化氯0.2~0.3克/米3、三氯异氰脲酸0.3克/米3,或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所嘱施用。

【治疗方法】细菌性烂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但是治疗并不困难。一般采用水体泼洒药物的方式,有很多杀菌药物都是有效的。最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每一条是一个独立的处方):

①用碘制剂(包括季铵盐碘、聚维酮碘、络合碘等)泼洒水体,含有效碘1%的该药物使用剂量为0.5克/米3,隔天再用1次。

②水体泼洒漂白粉1克/米3,也可使用二氧化氯、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三氯异氰脲酸,0.2~0.3克/米3,隔2天后再用1次。

③全池泼洒氟苯尼考,终浓度为0.5克/米3

④中草药治疗:大黄、乌桕叶(干品)或五倍子等,剂量2~5克/米3,煮水泼洒。

2.竖鳞病

又叫立鳞病、松鳞病、松球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细菌性疾病。

【病原】点状极毛杆菌、水型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

【症状】患鱼全身鳞囊发炎、肿胀积水,鳞片因此几乎竖立,鳞片之间有明显缝隙而不是正常鱼的鳞片那样紧贴,整条鱼看上去比正常的鱼肥胖很多。所以,竖鳞病更科学的称谓是鳞囊炎。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竖鳞病患鱼

【诊断方法】竖鳞病可以肉眼诊断,凡是鱼全身的鳞片不紧贴身体,看上去鳞片之间有明显的缝隙,就可以确诊。关键点是竖鳞是全身性的,其他的炎症可能造成局部鳞片松散。

【流行特征】竖鳞病发生的规律主要有3点:一是无鳞鱼不会发生,而有鳞片的淡水鱼任何种类都有可能发生;二是温度偏低时容易发生,春季发生较多,但其他季节同样会发生;三是水质不良或鱼体外伤也会诱发此病。

竖鳞病的传染性不强,但是同一水体内的同一种鱼可能会有多条鱼同时发病。

【预防措施】

①经过长途运输的鱼要进行体表消毒。

②尽量避免水温起伏。

③保持良好水质,避免氨氮、亚硝酸态氮超标。

④露天鱼池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水体消毒,药物和剂量同烂鳃病预防。

【治疗方法】

①用3%食盐水浸泡鱼体10分钟,每天1次,连用3天。须注意是,有些鱼类不能承受,浸泡时要注意观察,随时终止。

②用碘制剂(包括季铵盐碘、聚维酮碘、络合碘等)泼洒水体,含有效碘1%的该药物使用剂量为0.5克/米3,隔天再用1次。

③水体泼洒漂白粉1克/米3,也可使用二氧化氯、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三氯异氰脲酸,0.2~0.3克/米3,隔2天后再用一次。

④全池泼洒氟苯尼考,终浓度为0.5克/米3

⑤用氟苯尼考(兽用)拌饲料投喂,药量按每千克鱼体每天100毫克。

⑥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兽用),每千克鱼体10万单位。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钾(兽用),每千克鱼体20万单位。

3.皮肤发炎充血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等。

【症状】属于赤皮病的一种,症状同其他养殖鱼类的赤皮病,即身体表面,包括躯干、头部、尾柄各部位的表皮泛红、有血丝,严重时尾鳍基部严重充血,尾鳍血丝明显而且尾鳍末端腐烂。

【诊断方法】诊断主要是肉眼观察判断。如果仅有上述症状而没有其他的器官病变,没有大量突发性死亡,就基本可以断定是这种病。

【流行特征】该病流行季节是春末到秋初,水温20℃以下时较少发病。发病概率与年龄没有明显关系,与水的肥瘦有关,水过于肥沃、底泥过多容易诱发此病。

【预防措施】该病是金鱼的多发病、慢性病,因此预防尤其重要,具体方法如下:

①搬运操作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②保持良好水质。池塘养殖应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每隔1~2周冲一次新鲜水;鱼缸或小水泥池则要求水体清澈、基本没有悬浮物。

③保持水体内充足的溶解氧,最好不低于5毫克/升。

④经常投喂一些金鱼喜食的鲜活饲料,比如水蚤、水蚯蚓等,总体来说,投喂的饲料要做到营养均衡、鲜活饲料和配合饲料结合,避免因长期摄食维生素偏少的颗粒饲料导致的皮肤非特异性免疫力下降。

⑤每半个月泼洒一次水体消毒剂杀菌消毒,每次放入新鱼也做一次水体消毒。水体消毒的药物及剂量是:漂白粉1克/米3,二氧化氯0.2~0.3克/米3,三氯异氰脲酸0.3克/米3,50%季铵盐碘0.5毫升/米3

【治疗方法】

①全池泼洒漂白粉,剂量为1克/米3

②全池泼洒二氯异氰脲酸钠,剂量为0.3克/米3米3

③全池泼洒季铵盐碘(50%含量),剂量为0.5克/米3,连用2天。

④全池泼洒恩诺沙星粉(兽用,含量5%),剂量为2克/米3

⑤用恩诺沙星粉或诺氟沙星粉拌饵料投喂,每千克鱼每天喂药量(按净含药量计算)为50~100毫克,连喂4~5天。

也可以用①②③④点之任一点加⑤点。

4.细菌性出血病

又称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等。

【症状】初期患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及身体两侧有轻度充血症状,继而充血情况加剧,透过皮肤隐约可见肌肉充血,眼眶充血,眼球突出,腹部鼓胀,肛门红肿,鳃部分坏死或灰白、瘀红,病症遍及全身。

【诊断方法】肉眼观察及镜检。此病症状与赤皮病有很多相似之处,要确诊主要看肛门是否红肿,鳃部是否有病变,赤皮病没有此症状。

【流行特征】该病是养殖鱼类较常见的疾病,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生波及面广、传染快、死亡率高,造成很大危害,最可怕的是,不同种类的鱼之间也可能相互传染。

该病主要发生在春末至秋初水温较高的季节。久未清淤的老塘是最容易发病的场所。

【预防措施】可参考“皮肤发炎充血病”的预防方法。另外,隔离尤其重要,不要使用其他鱼池、鱼塘用过的水,不要在发病季节混合不同来源的鱼,新鱼放养前必须进行鱼体消毒。

【治疗方法】要采用内外结合的办法,下列内服外用的方法可同时使用。

外用:全池泼洒药物进行水体和鱼体表面的消毒,所用药物及其终浓度是:生石灰20克/米3,漂白粉1克/米3,二氧化氯0.2~0.3克/米3,三氯异氰脲酸0.3克/米3,聚维酮碘0.5毫升/米3

内服:拌饵投喂,药物、剂量、疗程如下:诺氟沙星每天10~20毫克/千克鱼体,连用3~5天;氟苯尼考每天10~20毫克/千克鱼体,连用3~5天。在拌制药饵时,按每天每千克鱼体添加维生素C 100毫克。

5.黏球菌性烂鳃病

【病原】鱼害黏球菌。

【症状】患病金鱼因鳃组织遭受破坏,呼吸困难,鳃部有病变性缺损,鳃丝挂污泥,鳃盖中心皮肤被破坏,或脱落或被销蚀,以至于鳃盖中心透明,俗称“开天窗”。

【诊断方法】肉眼观察和细菌培养。

【流行特征】此病在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流行季节是春末到中秋。此病的发生与水质有关,过肥和受到有机污染的水体容易发生此病。

【预防措施】预防细菌性烂鳃病的关键是水质调控。鱼缸或水泥池要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春夏季节每半个月药物泼洒杀菌一次,常用药物及达到的浓度是:漂白粉1克/米3,二氧化氯0.2~0.3克/米3,三氯异氰脲酸0.3克/米3,或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所嘱施用。

【治疗方法】

①全池泼洒漂白粉1克/米3,也可使用二氧化氯、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三氯异氰脲酸0.2~0.3克/米3,隔2天后再用一次。

②全池泼洒季铵盐类药物,含有效碘1%的该药物使用剂量为0.5克/米3

③全池泼洒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的该药物使用剂量为0.5克/米3

④中草药治疗:大黄、乌桕叶(干品)或五倍子等,剂量2~5克/米3,煮水泼洒。

6.细菌性肠炎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食欲减退,离群独游,体色黯然,严重时腹部膨胀,肛门红肿突出,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脓血从肛门流出。

【诊断方法】肉眼观察及解剖。腹腔内充满积液,肠道内无食物,有大量黄色黏液,肠壁充血。

【流行特征】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4—10月为主要流行季节。

【预防措施】水质和食物是主要病因。预防方法:一方面,注意食物卫生,不投喂变质、腐败的食物,高温季节适当控制投喂量,严防过饱;另一方面,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春夏季节每半个月药物泼洒杀菌一次,常用药物及达到的浓度是:漂白粉1克/米3,二氧化氯0.2~0.3克/米3,三氯异氰脲酸0.3克/米3,或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所嘱施用。

【治疗方法】用药物预防的方法进行水体杀菌消毒,同时按以下方法之一内服药物:

①用大蒜或地锦草打浆后拌饲料投喂,剂量每千克鱼体每天5~20克,连用5天。

②用甲砜霉素(兽用)拌饲料投喂,药量按每千克鱼体每天30~50毫克,连用5天。

③用恩诺沙星粉或诺氟沙星粉拌饵料投喂,每千克鱼体每天喂药量(按净含药量计算)为50~100毫克,连喂4~5天。

7.烂尾病

又称烂尾蛀鳍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柱状屈挠杆菌等。

【症状】尾鳍由边缘开始糜烂,逐步向尾鳍基部发展,糜烂的部位先是表皮发白、坏死、脱落,鳍丝外露,严重时尾鳍看上去像一把光剩下扇骨的折扇。

【诊断方法】肉眼观察及细菌培养。如果一尾金鱼有上述症状而身体其他部位没有明显的炎症,就可以确诊了。

【流行特征】烂尾病发生的季节性不是特别明显,但高温季节室外养殖的观赏鱼,以及刚刚经过长途贩运的鱼较常发生此病。

烂尾病诱发的原因是水温或pH的急剧变化影响了微循环,从而造成尾鳍末梢的细胞坏死,继而在细胞坏死部位细菌繁衍,向未坏死的细胞发展,造成进一步的炎症发生。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烂尾病患鱼

长尾巴的鱼较容易发生此病,因而金鱼是此病的最大受害者。

【预防措施】预防此病首先要预防“烫尾病(烧尾病)”,避免因烫尾造成感染;其次要避免运输性烧尾,也就是说要避免运输时装鱼的水温度超过30℃;一旦发生烫尾,及时对水体消毒,按以下具体药物和剂量全池泼洒:漂白粉1克/米3,二氧化氯0.2~0.3克/米3,三氯异氰脲酸0.3克/米3,50%季铵盐碘0.5毫升/米3,恩诺沙星0.2~0.3克/米3

【治疗方法】

先用锋利的剪刀将糜烂缺损的鳍剪掉、剪齐,然后按预防的方法给水体泼洒药物。

8.水痘病

【病原】多种细菌。

【症状】金鱼的躯体(主要是腹部),出现一些大小介于绿豆至黄豆之间的淡黄色透明水泡,水泡内有大量细菌,水泡没破裂时没有其他症状,一旦水泡破裂,患处会发炎、红肿,引起更严重的炎症。但是水泡也可能不破裂,冬季来临时自行消退。

【诊断方法】肉眼观察及镜检水泡积液。

【流行特征】水痘病流行季节是春末至秋初,水温高于20℃的条件下发生。发病对象没有年龄限制,但与个体大小有一定关系,体长5厘米以下的金鱼一般不会发生此病。

发病概率与品种有一定关系,据以往的材料显示,珍珠鳞是最容易发生此病的品种,其次是水泡眼,其他品种发病概率明显低于这两个品种。

【预防措施】水痘病的致病原因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所以预防也只能参照常规的细菌性疾病预防方法。另外,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B12、维生素B 6等,可以提高对皮肤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减少此病发生的概率。

【治疗方法】最好的治疗方法应该是给水体泼洒杀菌药物,避免因捕捞而造成水泡破裂加重感染,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具体的药物和剂量是:恩诺沙星0.5~1克/米3,隔天再泼一次;内服维生素添加量:每千克饲料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B12、维生素B 6各500毫克。

(二)病毒性疾病

1.疱疹病毒病

【病原】疱疹病毒,一种DNA病毒。

【症状】体表有溃疡,皮肤黏膜被破坏而失去光泽,局部皮下充血,鳍膜不同程度糜烂,末梢鳍丝裸露,鳃组织局部坏死,常见鳃部有火柴头大小的脓样坏死物,眼球下凹。一条病鱼往往不是全部症状都有。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患疱疹病毒病的珍珠鳞金鱼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患病金鱼的鳃部病灶

【诊断方法】肉眼观察与解剖。表皮溃疡与鳃丝坏死同时发生则基本可确诊。

【流行特征】主要发生在秋季至初春的低温季节,发病季节水温一般为10~16℃。

【预防措施】秋季末开始,经常投喂清火类中草药拌的药饵,有效的中草药是板蓝根三黄散、大黄粉、四黄粉。每1~2星期投喂一天。

【治疗方法】

①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用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0%)泼洒使水体达到1克/米3的浓度。

②中草药(板蓝根三黄散、大黄粉、四黄粉等)拌饲料投喂,每千克饲料拌药粉50克,连续投喂1个星期,同时鱼池泼洒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0%),使终浓度达到1克/米3,连续泼洒3天。

④用500克/米3聚维酮碘溶液浸泡患病鱼30秒,每天一次,连续3天。

2.鳔炎症

又称鳔功能失调症。

【病原】弹状病毒。

【症状】一种是不能下潜,腹部鼓胀朝天,受到刺激时能奋力下潜,但不久又腹部朝上浮于水面;另一种是不能上浮,整日紧贴池底,只能在池底移动。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鳔炎症患鱼之一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鳔炎症患鱼之二

【诊断方法】肉眼观察到上述症状,解剖可见鱼鳔有充血及炎症,鳔囊缩小,严重者其他内脏并发炎症。

【流行特征】发病水温10~22℃,但超出此范围时并不能自愈。水温低于20℃发生的多为慢性,高于20℃发生的为急性。

【预防措施】入冬时避免水温骤冷骤热,捕捉及搬运金鱼时小心操作,避免金鱼外伤。

【治疗方法】

①用亚甲基蓝拌饲料投喂,每千克饲料拌药50克,连续投喂1个星期。

②全池泼洒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0%)或复合碘,使终浓度达到1克/米3,连续泼洒3天。

③用银翘板蓝根拌饲料投喂,每千克饲料拌药3~5克,一天喂2次,连续投喂1个星期。

(三)寄生虫性疾病

1.白翳病

【病原】鳃斜管虫。

【症状】患鱼瘦弱,体色较深,身体及鳃部分泌大量黏液,身体如同包裹了一层白翳,鳃组织受到破坏,呼吸困难,看似浮头一般。狮头、虎头类金鱼的头瘤小泡之间常有白色黏膜堆积。

【诊断方法】显微镜观察黏液涂片,或鳃组织压片,可见到形状似瓜子,长度约50微米、宽度约30微米的原生动物,其内部有一些互相平行的斜线。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头瘤白色黏膜堆积

【流行特征】主要发生在低水温季节,也就是冬季和初春。斜管虫适宜繁殖的温度是12~18℃,这个水温也是白翳病发病的高峰,当水温低至12℃时该病仍会发生。

一年以下的小鱼受白翳病危害最大,大一些的金鱼也会发生此病。脏水、小型水体内金鱼容易发生此病。

【预防措施】冬春季节保持水体清洁,水泥池在入冬前要清底、消毒,另外采取以下各措施:

①保持适当的水温,避免越冬水温过低。

②越冬鱼提早入温室,避免在水温低时捕捞、搬运。

③低温季节避免可能对鱼体表黏膜造成伤害的操作。

④使用对黏膜没有伤害的药物如聚维酮碘、诺氟沙星进行鱼体消毒。

⑤尽可能使温室照到一些阳光。

【治疗方法】白翳病较难治愈,但对水温比较敏感,所以,如果能提高水温至25℃以上,则几乎不需用药即可消除症状。另外,在冬季将患鱼搬到避风向阳的水池,放浅水让阳光照射鱼的身体,可以有效控制该病。下列治疗手段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① 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泼洒水体,剂量为0.7克/米3

②用8毫克/升硫酸铜溶液浸浴20~30分钟。

③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分钟。

④用1%食盐水浸浴40~60分钟,连用3~5天。

⑤用20毫升/米3福尔马林泼洒水体。

2.白线虫病

【病原】一种蠕虫。

【症状】白线虫主要寄生在皮下,在下腹部、鳃盖下方较软的部位、鳍基、鳍丝之间等位置。寄生部位初时略微拱起,之后因组织感染而形成脓疱,但在鳍丝间不会形成脓疱,而是可以见到发红、有长而清晰的血丝。患鱼在行为上会出现刺痛性窜游。

【诊断方法】确诊此病的办法是切开患处,可以用细镊子钳出蛔虫状、粗细不到1毫米的小虫。此虫本来没有什么颜色,因吸饱血而整体看似一条血丝。

【流行特征】此虫寄生在鱼体上直到秋季才发育成线形的成虫,所以各种症状都是在秋冬季才表现出来。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池塘清塘消毒和鱼体浸泡消毒两方面。每年冬季晒塘,春季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鱼放养前,用1%~2%的食盐水浸泡鱼体15分钟。对于在水泥池或鱼缸养殖的金鱼来说,此虫的来源是活饲料,即水蚤和水蚯蚓,做好活饲料的清洗和消毒可以降低染病的概率。

【治疗方法】

①用2%~5%食盐溶液,浸浴10~20分钟。

②用复方阿苯达唑粉拌饲料投喂,每千克鱼体一次量为0.2克,连喂3天。

③用阿苯达唑或绦虫净拌饲料投喂,每千克鱼体一次量为2~4克,连喂3天。

④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终浓度0.3~0.5克/米3

⑤用90%晶体敌百虫与面碱合剂(5∶3)全池泼洒,终浓度0.2~0.3克/米3,连用2天。

3.嗜子宫线虫病

又名红线虫病。

【病原】嗜子宫线虫(雌虫)。

【症状】寄生于鳞片下,造成患处皮肤充血、发炎,鳞片竖起乃至脱落,常继发霉菌感染。

【诊断方法】切开患处皮肤可见红色线虫。

【流行特征】一般发生在1龄以上的大鱼,冬季虫体开始寄生在鱼鳞片下,春季水温回升后虫体迅速生长,症状显现。

【预防措施】冬季并池前鱼池做好消毒,金鱼入越冬池前用2%食盐溶液浸浴10~20分钟。

【治疗方法】同白线虫病。

4.锚头鳋病

【病原】锚头鳋。

【症状】体表、鳞片下、鳍基、吻部可见到发红发炎的病灶,虫体的头胸部深入鱼皮下,腹部裸露在外,透明,长3~6毫米,粗细约0.5毫米。

【诊断方法】肉眼观察。

【流行特征】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锚头鳋繁殖水温为12~33℃,高发季节为4—11月,秋季较严重。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锚头鳋病患处

【预防措施】冬季并池时,金鱼入池前用生石灰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池,杀死水中锚头鳋幼虫和成虫,过池的金鱼用2%食盐溶液浸浴10~20分钟。

【治疗方法】

①可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终浓度为0.5~0.7毫克/升,能有效地杀死锚头鳋成虫。

②用90%晶体敌百虫与面碱合剂(5∶3)全池泼洒,终浓度0.2~0.3克/米3,连用2天。

③用B型“灭虫灵”全池泼洒,使池水终浓度为0.5克/米3,每天1次,连续2次。

④病情严重时可用“杀虫王”全池泼洒,使池水终浓度为0.3克/米3,每天1次,连续2次。

⑤用福尔马林全水体泼洒,终浓度为20毫升/米3

5.指环虫病、三代虫病

【病原】两种疾病的病原分别为指环虫和三代虫。

【症状】两种虫形态及造成的病症都很接近,主要寄生于鳃部和身体表面,病鱼鳃盖张开,呼吸急促,身体发黑,显微镜检测可见到蛆状透明虫体。

【流行特征】一般在水温20℃以下且缺少光照的水体发生,主要发病季节为冬春两季。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指环虫(照片提供:余德光)

【治疗方法】

①用90%晶体敌百虫溶解并稀释后泼洒,使水体最终药物浓度达到0.2~0.3克/米3

②用亚甲基蓝泼洒,使水体最终药物浓度达到2~4克/米3

③用药物泼洒水体,使达到20克/米3甲醛+2克/米3亚甲基蓝药物浓度。

④用渔用溴氰菊酯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02克/米3浓度,每天一次,连续3天。

6.小瓜虫病

又叫白点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患鱼全身遍布小白点,严重时因病原对鱼体的刺激导致患鱼分泌物大增,患鱼体表形成一层白色基膜。

【诊断方法】显微镜观察病灶部位黏液的涂片,可见到瓜子状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流行特征】小瓜虫在低温、缺少光照时容易发生,因此冬季越冬的鱼以及初春刚从温室转移出室外养殖的鱼最容易患病。水温高于30℃时不会发生此病。危害对象主要是鱼苗、鱼种,很多种鱼类都会感染此病,该病甚至能在不同种类之间传染,包括金鱼在内的各种观赏鱼都有可能患此病。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小瓜虫(照片提供:余德光)

【预防措施】

①保持适当的水温,避免越冬水温过低。

②越冬鱼提早入温室,避免在水温低时捕捞、搬运。

③低温季节避免可能对鱼体表黏膜造成伤害的操作。

④使用对黏膜没有伤害的药物如聚维酮碘、诺氟沙星进行鱼体消毒。

⑤尽可能使温室照到一些阳光。

【治疗方法】

①将水温提高到30℃,同时加盐使水体盐度达到0.5%。

②亚甲基蓝化水后泼洒,使水体最终药物浓度达到2~3克/米3

③大蒜素水体泼洒,使水体最终药物浓度达到2~3克/米3

④在保证水温不剧烈变化的条件下,让鱼在20厘米的水位下晒太阳或接受紫外灯照射,每天1小时,连晒3天。

7.打粉病

【病原】裸甲藻。

【症状】患鱼身体上出现大量白点,逐渐增多后呈堆砌状,白点之间还可见到红色的出血点,因病灶对皮肤的刺激而黏液增多,整条鱼像裹了一层面粉。

由于打粉病初期症状与白点病症状相近,诊断的关键是区分这两种病间的差异。从外观看,打粉病的白点似有一定厚度,白点之间有红色出血点,而白点病没有这样的症状。另外,打粉病的病原是裸甲藻,显微镜下观察与白点病的病原小瓜虫明显不同,裸甲藻呈肾状,个体较大,不会移动。

【诊断方法】肉眼观察症状符合,再用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检验。

【流行特征】金鱼打粉病主要发生在春末至秋初,发病水温22~32℃,发生在酸性水体中,与金鱼的年龄没有明显关系。

【预防措施】预防打粉病的关键是防止养殖水体酸性化,将养殖水的酸碱度控制在pH7.0以上,即可避免此病的发生。我国绝大多数的地表水,即养殖水源,都是中性至碱性的,养殖金鱼只要正常频率的换水,都可以防止水质酸性化,从而防止打粉病发生。

【治疗方法】全池泼洒生石灰,剂量5~20克/米3,使池水转为弱碱性,即可杀死裸甲藻,使白粉脱落,病鱼将逐渐自然恢复。

(四)其他类疾病

1.水霉病、鳃霉病

【病原】肤霉菌。

【症状】肤霉病主要表现是鱼体表或鳍生长棉絮状白毛,鱼体消瘦,体色发黑,焦躁不安,发病的起因是水温低并且体表皮肤黏膜被破坏。鳃霉病则是鳃部长出霉菌,鱼体消瘦兼呼吸困难。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    

患水霉病已到晚期的黑龙睛

【流行特征】一般在水温20℃以下发生,主要发病季节为冬春两季。

【预防措施】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前用2%~5%的食盐溶液浸浴10~20分钟。

【治疗方法】

①亚甲基蓝溶解于水后全池泼洒,终浓度2~4克/米3,隔1天后再用1次。

②提高水温至30℃,用亚甲基蓝2克/米3+福尔马林20克/米3合剂全池泼洒,隔天再用1次,共施药3次。

③1%食盐与0.04%苏打混合液浸浴20分钟,一天1次,连用3天。

④五倍子粉末化水浸泡后全池泼洒,药量0.2~0.4克/米3

⑤菖蒲(鲜品,捣烂)3.75~7.5克/米3与食盐0.75~1.5克/米3混匀后全池泼洒。

⑥用杀灭霉菌专用的其他鱼用中成药,按照药物使用说明,浸泡后全池泼洒。

另外,如果眼睛巩膜上长白毛,就可确诊为真菌诱发的眼病,可以用水霉病方法治疗,也可以用盐水浸泡或于患病灶部位涂抹人用癣药膏。

2.气泡病

【病原】非生物病原,因水体中溶氧过饱和引起。

【症状】患鱼的尾鳍有许多细微的气泡,气泡的直径不大于2毫米,但是数量较多,以致长尾的金鱼尾巴常常浮于水面。有时鱼的躯干上也有气泡。

气泡如果长时间不除去,会破坏鱼体表面的黏膜,初时在鳍的表面出现血丝,严重时发炎糜烂。

【诊断方法】肉眼观察鱼体表面。

【流行特征】气泡病主要发生在夏季,因为夏季阳光强烈,光合作用强,在浮游植物含量较高水体的上层,白天有一段时间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过多,水体溶氧处于超饱和状态,很容易游离出来吸附于固体表面,特别是尾鳍和鱼体的表面。

气泡病一般危害3厘米以下的鱼苗,而金鱼则不仅鱼苗受危害,甚至10厘米左右的鱼也受其危害。

【预防措施】预防气泡病的方法是夏季到来前在鱼池上方搭盖遮阳网,减弱照射于水面的阳光,减少光合作用;或者用换水或杀藻的办法控制水体内浮游植物数量,避免光合作用过强。

【治疗方法】

①冲入新鲜、低温、含浮游植物低的水,使气泡慢慢溶解到水体中。

②用1%食盐水浸泡患鱼10分钟后,将患鱼放在阴凉处的清洁水中暂养恢复。

3.烧尾病

【病原】非生物病原,因水温过高引起。

【症状】尾鳍边缘开始时变白,继而发炎、糜烂、露出鳍丝末端,如不及时控制,整个尾鳍可能被逐渐销蚀。

【诊断方法】肉眼观察。

【流行特征】烧尾病主要发生在夏季,特别是在很肥的水体中,夏季水表层温度过高,而下层水温比较低,此时在水表层活动的鱼容易发生烧尾(烫尾)。另外,高温季节换水不当、运输水温过高也会造成烧尾。

养殖过程中的烧尾主要发生在长尾的金鱼,而运输或转水不当造成烧尾的情况,在许多观赏鱼中都发生过。

【预防措施】

①夏季对金鱼池采取适当遮光措施,避免表层水温过高。

②夏季防止金鱼池水过肥,因为水越肥表层水温就越高。

③夏季投喂饲料注意避开水温最高的时段,特别是投喂浮性饲料,一定要选择水表层温度较低的时段进行。

④夏季运鱼一定要避光、避高温,最好用泡沫箱内装冰块,降低氧气袋内的水温。

⑤新贩运来的鱼一定要经过缓慢的转水,才能放入新水体。

【治疗方法】首先将患病鱼转移到没有太阳直射、温度适中、清洁并符合患鱼品种水质要求的养殖水体,然后泼洒消毒药物如聚维酮碘0.3毫升/米3或恩诺沙星1克/米3,之后正常喂食与管理,一段时间后,销蚀的尾鳍会再生至原来的长度。

相关推荐

三、金鱼的生产技术

三、金鱼的生产技术 金鱼的生产不同于家庭养殖,生产的目的是利润,因此追求产量成为必然。而产品质量对产值的影响同样很大,高质量产品需要投入更高质量的管理、更 …

二、金鱼的繁殖

二、金鱼的繁殖 金鱼起源于鲫鱼,与野生的鲫鱼属同一物种,属鲤形目鲤科鲫属,其繁殖习性仍与其祖先鲫鱼一样,主要特征是:一周年即可性成熟(实际仅8个月),卵巢 …

分享到朋友圈

三、常见疾病的防治